關(guān)鍵詞: 全國招教
詩歌鑒賞是在語文學(xué)科中比較難的一種題型,這種題型的難度有兩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語言理解上的難度,另一個是內(nèi)容理解上的難度,所以要想準(zhǔn)確把握是個還是比較難的,需要考生有一定的積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下這種題型。
(一)什么是作品的形象
形象(也叫“意象”):和小說、戲劇一樣,詩歌也塑造形象,所不同的是,詩歌中的形象,既指敘事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的,都是詩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詩中寫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紅葉等景物,都構(gòu)成了形象,且以楓林中經(jīng)霜的紅葉具神韻。詩歌中的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包孕著詩人的感情。因而,詩歌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意義、泛化意義、諷喻意義,理解時不能用邏輯思維,不能認為詩歌中的形象就是實指某一物、某一景或某一事。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對形象直接描寫,也可以間接描寫;可以粗線條白描,也可以濃墨重彩,精雕細刻;可以鋪墊、襯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聯(lián)想。
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tǒng)一。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所描繪的事物或畫面。所謂意境,就是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事物或畫面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境界。如陶淵明《歸園田居》描繪出一種清新自然、安謐美好的農(nóng)村勞動生活場景,作者那種淡泊寧靜的心情就蘊含在這種生活的場景中。這種包含著作者感情的場景,就構(gòu)成了這首詩的意境。再如朱熹的《觀書有感》,該詩描寫了由于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且清的“方塘”;但詩中的“方塘”不僅僅是自然的方塘,它還包孕著作者讀書的心得,從而構(gòu)成這首詩的意境,既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又給讀者以啟迪。
【例1】
鵲橋仙
陸游
一竿風(fēng)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陸游這首詞表面上是寫漁父,實際上是作者自己詠懷之作。他寫漁父的生活與心情,正是寫自己的生活與心情。上片“一竿風(fēng)月,一蓑煙雨”,是漁父的生活環(huán)境?!凹以卺炁_西住”,這里借用了嚴光不應(yīng)漢光武的征召,獨自披羊裘釣于浙江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來喻漁父的心情近似嚴光。上片結(jié)句說,漁父雖以賣魚為生,但是他遠遠地避開爭利的市場。賣魚還生怕走近城門,當(dāng)然就更不肯向紅塵深處追逐名利了。以此來表現(xiàn)漁父并不熱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閑、自在。
下片頭三句寫漁父在潮生時出去打魚,在潮平時系纜,在潮落時歸家。生活規(guī)律和自然規(guī)律相適應(yīng),并無分外之求,不像世俗中人那樣沽名釣譽、利令智昏。后兩句承上片“釣臺”兩句,說嚴光還不免有求名之心,這從他披羊裘垂釣上可看出來。宋人有一首詠嚴光的詩說:“一著羊裘便有心,虛名留得到如今。當(dāng)時若著蓑衣去,煙水茫茫何處尋?!币彩钦f嚴光雖拒絕光武征召,但還有求名心。陸游因此覺得,“無名”的“漁父”比嚴光還要清高。
這首詞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頭三句寫生活,后兩句寫心情,但深淺不同。上片結(jié)尾說自己心情近似嚴光,下片結(jié)尾卻把嚴光也否定了。文人詞中寫漁父早、著名的是張志和的《漁父》,后人仿作的很多,陸游這首詞,論思想內(nèi)容,可以說在張志和等諸人之上。顯而易見,這詞是諷刺當(dāng)時那些被名利牽絆的俗人的。我們不可錯會他的寫作意圖,簡單地認為它是消極的、逃避現(xiàn)實的作品。
(二)鑒賞形象的目標(biāo)
鑒賞文學(xué)作品的形象,就是為了進一步把握作品刻畫的藝術(shù)形象的內(nèi)容,理解其中蘊涵的思想情感,判斷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其中的價值和意義。
【例2】
漁翁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此篇作于永州。作者所寫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記》,于寄情山水的同時,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憤。同樣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詩中也是存在的。此詩首句的“西巖”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記》的西山,而詩中那在山青水綠之處自遣自歌、獨往獨來的“漁翁”,則含有幾分自況的意味。主人公獨來獨往,突現(xiàn)出一種孤芳自賞的情緒,“不見人”、“回看天際”等語,又流露出幾分孤寂情懷。而在藝術(shù)上,此詩尤為后人注目。蘇東坡贊嘆說:“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全唐詩話續(xù)編》卷上引惠洪《冷齋夜話》)“奇趣”二字,的確抓住了此詩主要的藝術(shù)特色。
首句就題從“夜”寫起,“漁翁夜傍西巖宿”,還很平常;可第二句寫到拂曉時就奇了。本來,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語新奇,為讀者所未聞。事實不過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為薪而已。不說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詩句的意蘊也就不一樣了。猶如“炊金饌玉”給人侈靡的感覺一樣,“汲清湘”而“燃楚竹”則有超凡絕俗的感覺,似乎象征著詩中人孤高的品格??梢姡煺Z“反?!蹦鼙憩F(xiàn)一種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謂“合道”。
一、二句寫夜盡拂曉,讀者從汲水的聲響與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巖下有一漁翁在。三、四句方寫到“煙銷日出”。按理此時人物該與讀者見面,可是反而“不見人”,這也“反?!薄H欢S“煙銷日出”之后忽聞櫓槳“欸乃一聲”,原來人雖不見,卻只在山水之中。這又“合道”。這里的造語亦甚奇:“煙銷日出”與“山水綠”互為因果,與“不見人”則無干;而“山水綠”與“欸乃一聲”更不相干。詩句偏作“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尤為“反?!?。但“熟味”二句,“煙銷日出不見人”,適能傳達一種驚異感;而于青山綠水中聞櫓槳欸乃之聲尤為悅耳怡情,山水似乎也為之綠得更其可愛了。作者通過這樣的奇趣,寫出了一個清寥得有幾分神秘的境界,隱隱傳達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為奇趣而奇趣。
結(jié)尾兩句是全詩的一段余音,漁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時“回看天際”,只見巖上繚繞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隨他的漁舟。這里用了陶潛《歸去來兮辭》“云無心以出岫”句意。只有“無心”的白云“相逐”,則其孤獨無伴可知。
(三)鑒賞詩歌形象應(yīng)注意的問題
1.了解傳統(tǒng)的詩歌意象
做好詩歌鑒賞題,應(yīng)了解傳統(tǒng)的詩歌意象,意象是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如果我們熟悉這些意象,會給鑒賞詩歌帶來很大幫助。
(1)送別類意象(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后的思念)
①楊柳。它源于《詩經(jīng)·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tài)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傲迸c“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致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
②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如北周文學(xué)家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伴L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xiàn)。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
③南浦。南浦多見于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它成為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與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這一名句有很大關(guān)系。南朝文學(xué)家江淹作《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別詩中明顯多了起來;到唐宋送別詩詞中出現(xiàn)得則更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別》中的“南浦凄凄別,西風(fēng)裊裊秋”等。
④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本圃谂沤獬罹w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lián)系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情。
以上就是小編的總結(jié),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后祝大家順利上岸!
2025年教師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手機微信掃描左側(cè)二維碼,添加客服老師微信領(lǐng)取
復(fù)制鏈接
微信掃一掃
相關(guān)推薦:
手機登錄下載
微信掃碼下載
微信掃一掃,即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