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教師資格證
掃碼添加專屬備考顧問
? 0元領取考點真題禮包
? 獲取1對1備考指導
全國教資備考群:1098976291(點擊進群,群內定期分享教資備考筆面通關資料包,并有專業(yè)老師答疑解惑)
考點一、骨骼肌特性及收縮的形式
1.肌肉的物理特性有伸展性、彈性和粘滯性。其中粘滯性與溫度的變化有關系。體溫升高,粘滯性下降;體溫低時,粘滯性升高。
2.肌肉的生理特性有興奮性、收縮性和傳導性。
3.骨骼肌的收縮按其長度的變化可分為縮短收縮、等長收縮和拉長收縮。而具體的收縮形式又有向心收縮、離心收縮、等長收縮和超等長收縮等。
(1)向心收縮,張力大于阻力,起止點互相靠近,肌肉縮短。例如仰臥起坐時,人體由仰臥位至坐位腹直肌是向心收縮;持啞鈴臂前屈肱二頭肌的向心收縮;
(2)離心收縮,張力小于外力,起止點相離,肌肉拉長。例如仰臥起坐時,人體由坐位至仰臥位時,腹直肌是離心收縮;持啞鈴臂前屈再復原,是肱二頭肌的離心收縮;
(3)等長收縮,張力等于外力,肌肉收縮但長度不變。例如蹲馬步、十字懸垂、手倒立等靜止動作等。
(4)超等長收縮,肌肉先做離心式拉長,繼而做向心式收縮的一種復合式收縮形式。例如跳深練習時股四頭肌作,游泳時的劃臂動作肱二頭肌作超等長收縮。
考點二、工作狀態(tài)與機體吸氧量、需氧量
1.需氧量是指機體為維持某種生理活動所需要的氧量。通常將單位時間內機體能夠攝取并利用的氧量為攝氧量。真穩(wěn)定狀態(tài)時機體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平衡。假穩(wěn)定狀態(tài)時,已達到并穩(wěn)定在大吸氧量水平,但仍小于需氧量。
2.大攝氧量是指人體在進行有大量肌肉群參加的長時間劇烈運動中,當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達到人體極限水平時,單位時間內(通常以每分鐘為計算單位)所能攝取的氧量,也稱大耗氧量。它反映了機體吸入氧,運輸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是評定人體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影響大攝氧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心臟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其中,心臟的泵血功能稱為大吸氧量的中央機制,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稱為大吸氧量的外周機制。
3.血乳酸出現(xiàn)急劇增加的那一點(乳酸拐點)稱為“乳酸閾”,這一點所對應的運動強度即乳酸閾強度。它反映了機體的代謝方式由有氧代謝為主過渡到無氧代謝為主的臨界點或轉折點。
考點三、腦干對軀體運動的反射
1.狀態(tài)反射是頭部空間位置改變時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張力重新調整的一種反射活動。例如,在做體操的后手翻、空翻及跳馬等動作時,就是利用狀態(tài)反射。
2.翻正反射是當人和動物處于不正常體位時,通過一系列動作將體位恢復常態(tài)的反射活動。例如,體操運動員的空翻轉體,跳水運動中轉體及籃球轉體過人等動作,都要先轉頭以帶動身體使動作迅速協(xié)調完成。
3.旋轉運動反射是人體在進行主動或被動旋轉運動時,為了恢復正常體位而產生的一種反射活動。例如,在彎道上跑步時,身體向左側傾斜,將反射性地引起軀干右側肌張力增加,以保持身體姿勢。
4.直線運動反射是人體在主動或被動地進行直線加、減速運動時,即發(fā)生肌張力重新調配恢復常態(tài)現(xiàn)象的反射。例如,人從體操器械掉下來時用手撐地。
考點四、三大供能系統(tǒng)
1.磷酸原系統(tǒng),供能在 6—8秒時達到大值,一般在 10 秒內耗盡。如:舉重、投擲項目屬于磷酸原供能系統(tǒng)供能。
2.酵解能系統(tǒng),供能在 30秒-2 分鐘左右時為供能高峰值,如:200米跑、100米游泳、1 分鐘跳繩等。
3.氧化能系統(tǒng),維持運動的時間較長(糖類可達 1.5-2 小時,脂肪可達更長時間),是長時間運動的主要能源。
考點五、組織損傷
1.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是指局部皮膚或黏膜完整,無裂口與外界相通,損傷時的出血積聚在組織內,這在體育運動中為常見。常見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有:挫傷、肌肉肌腱拉傷、關節(jié)韌帶扭傷、滑囊炎、肌腱腱鞘炎等。
(1)早期(損傷發(fā)生在 24—48 小時以內)處理原則:制動、止血、防腫、鎮(zhèn)痛及減輕炎癥。處理方法:冷敷、加壓包扎并抬高傷肢;外敷新藥??蛇_到消腫、止痛和減輕炎癥的效果。
(2)中期(損傷發(fā)生在 24—48 小時以后)處理原則:改善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促進組織的新陳代謝,加速淤血和滲出液的吸收及壞死組織的清除,促進再生恢復,防止粘連形成。處理方法:理療(熱療)、按摩、針灸、痛點藥物注射、外貼或外敷活血、化瘀、生新的中草藥。
(3)晚期處理原則:恢復和增強肌肉、關節(jié)的功能。處理方法:以按摩、理療和功能鍛煉為主,配合支持帶固定及中草藥熏洗等,對有瘢痕和粘連應設法軟化或分離。
2.開放性軟組織損傷是指受傷部位皮膚或黏膜破裂,傷口與外界相通,常有組織液滲出或血液自創(chuàng)口流出。這類損傷的處理原則是:及時止血和處理創(chuàng)口、預防感染。先止血然后再處理傷口(清洗、消毒、縫合、包扎、消炎)。體育運動中常見的開放性軟組織損傷有擦傷、切割傷、刺傷和撕裂傷。
考點六、繃帶包扎法
1.環(huán)形包扎法適用于頭額部、手腕和小腿下部等粗細均勻的部位。
2.螺旋形包扎法用于包扎肢體粗細相差不多的部位,如上臂、大腿下段和手指等處。
3.轉折形包扎法用于包扎前臂、大腿和小腿粗細相差較大的部位。
4.“8”字形包扎法多用于包扎肘、膝、踝等關節(jié)處。
復制鏈接
微信掃一掃
相關推薦:
手機登錄下載
微信掃碼下載
微信掃一掃,即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