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特崗教師 2017
押題試卷答案與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1.A【解析】在西方,“課程”一詞早出現在英國教育家斯賓塞《什么知識有價值》一文中。2.C【解析】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前提,為人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決定人的發(fā)展。3.B【解析】政治經濟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是直接決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人,可以說,在一定社會中,培養(yǎng)具有什么政治方向和思想觀念的人,是由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4.C【解析】裴斯泰洛齊是第一個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人,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則全面和諧地發(fā)展兒童的一切天賦。5.C【解析】題干描述的是教育機智的內涵。6.B【解析】“三教”是指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和成人教育。7.A【解析】當班級成員具有共同的目標定向時,便會在認識上、行動上保持一致,相互之間形成一定的依存性,這是班集體形成的基礎,也是班集體前進的動力。8.A【解析】題干描述的是系統(tǒng)脫敏療法的實例。9.C【解析】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是學生與其所學的知識之間的矛盾(教師提出的教學任務同學生完成這些任務的需要、實際水平之間的矛盾),實際上也就是學生認識過程的矛盾,是認識主體與其客體之間的矛盾。10.A【解析】德育的基礎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所以,諸如公平、正直、誠實、勇敢、仁愛、熱愛勞動、艱苦樸素等應當成為中小學德育的奠基性內容。11.D【解析】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yè)是我國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基本原則。12.A【解析】新課程改革中提倡的現代師生關系是合作關系。13.D【解析】1924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14.D【解析】“一個小丑進城勝過一打醫(yī)生”說明情緒具有調節(jié)身體健康的功能。15.D【解析】知覺的整體性是指人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多種屬性整合為統(tǒng)一整體的過程。16.C【解析】多愁善感是氣質特征,不是能力特征。17.B【解析】科爾伯格認為道德判斷可分為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和后習俗水平。每個水平包括兩個階段,習俗水平的兩個階段是尋求認可取向和遵守法規(guī)取向階段。18.B【解析】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tǒng)結構和機能的單位。19.C【解析】C項是由埃里克森提出的。20.C【解析】題干描述的是爬山法的概念。二、多項選擇題1.BCD【解析】傳統(tǒng)教育的“舊三中心論”是指“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2.ABE【解析】文字類板書包括綱要式、語詞式、表格式、線索式和演算式;圖畫板書可分為示意圖板書和簡筆畫板書兩種類型。3.ABC【解析】略。4.ABD【解析】態(tài)度與品德的形成是一個從外到內的轉化過程,是社會規(guī)范的接受和內化,大致經歷依從、認同和內化三個階段。5.ABD【解析】略。三、填空題1.教育方針2.加里培林3.動力4.直觀動作思維5.課內和課外相結合6.李吉林7.集體8.群眾性活動9.精神文化(或觀念文化)10.應答性行為操作性行為四、簡答題(答案要點)1.(1)科學性與思想性統(tǒng)一;(2)強調內容的基礎性與適用性;(3)知識的內在邏輯與教學法要求的統(tǒng)一;(4)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5)教科書的編排形式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6)注意與其他學科的縱向和橫向聯系。2.皮亞杰把兒童品德的發(fā)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1)自我中心階段(2~5歲),自我中心階段是從兒童能夠接受外界的準則開始的。
(2)權威階段(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6~8歲),該時期的兒童服從外部規(guī)則,接受權威指定的規(guī)范,把人們規(guī)定的準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而且只根據行為后果來判斷對錯。
(3)可逆性階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8~10歲),這一階段的兒童已不把準則看成是不可改變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間共同約定的。
(4)公正階段(10~12歲),這一階段的公正觀念是從可逆的道德認知中脫胎而來的。
3.(1)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yǎng)提高過程;(2)德育過程是一個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斗爭的發(fā)展過程;(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tǒng)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4.(1)防止過重負擔,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2)建立與執(zhí)行符合衛(wèi)生要求的作息制度;(3)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改進教學方法;(4)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適當注意休息和營養(yǎng)。5.(1)作業(yè)內容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2)考慮不同學生的能力需求;(3)分量適宜、難易適度;(4)作業(yè)形式多樣,具有多選性;(5)要求明確,規(guī)定作業(yè)完成時間;(6)作業(yè)反饋清晰、及時;(7)作業(yè)要具有典型意義和舉一反三的作用;(8)作業(yè)應有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含有鼓勵學生獨立探索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因素;(9)盡量同現代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力求理論聯系實際。五、論述題(答案要點)1.(1)馬斯洛是美國當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的需要層次理論是富有影響力的需要理論。早期,他根據需要出現的先后及強弱順序,把需要分成了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里的自我實現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為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創(chuàng)造需要。后來他又補充了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即需要由五個層次擴充為七個層次。(2)需要層次理論對教學的啟發(fā):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比較接近現實,對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只有滿足學生合理的可以實現的基本的需要,學生才能積極努力地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努力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和學習需要,才能調動學生聽課和做作業(yè)的積極性。一般來說,學校里重要的缺失需要是愛和自尊。所以,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視滿足學生自尊的需要、愛的需要和美的需要,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2.(1)當前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①班主任對班級管理方式偏重于專斷型;②班級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程度較低。(2)解決策略:建立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機制,即:①以滿足學生的發(fā)展為目的;②確立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③有目的地訓練學生自我管理班級的能力。六、案例分析題(答案要點)人們把狼又請進叢林中,鹿們就面臨著生存的威脅,就不會安逸少動。安逸的環(huán)境不利于鹿們的生存和發(fā)展,同樣的,安逸舒服的環(huán)境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力。根據目前青少年的教育現狀,應加強對青少年的“磨難教育”。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1)加強生活目的性教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2)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取得意志鍛煉的直接經驗;(3)根據學生意志品質上的差異,采取不同的鍛煉措施;(4)加強自我鍛煉,從點滴小事做起。2025年特崗教師官方微信客服
- 公告資訊
- 學習答疑
- 1對1指導
- 筆試資料
- 面試技巧
- 公開講座
手機微信掃描左側二維碼,添加客服老師微信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