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全國招教 2016 幼兒園
一、單項選擇題
1.被譽為“幼兒園之父”的是( )
A.盧梭 B.裴斯泰洛齊 C.蒙臺梭利 D.福祿貝爾
2.我國幼兒教育機構的主體部分是( )
A.社區(qū)活動中心 B.游戲小組
C.親子班 D.幼兒園
3.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所規(guī)定的保護兒童的基本原則不包括( )
A.無差別原則 B.無歧視原則
C.尊重兒童尊嚴原則 D.兒童大利益原則
4.隨意開除學生侵犯了學生的( )
A.受教育權 B.人身權 C.財產(chǎn)權 D.著作權
5.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稱為( )
A.橫向遷移 B.縱向遷移
C.順向遷移 D.逆向遷移
6.兒童( )后才能以他人為中心辨別左右。
A.2、3歲 B.4歲 C.5歲 D.7歲
7.教師組織兒童反復練習一定的動作或活動方式,從而鞏固其知識經(jīng)驗,形成簡單技能和行為習慣。這種方法是( )
A.語言法 B.行動練習法 C.環(huán)境體驗法 D.移情法
8.我們閱讀魯迅的作品《祝?!分嘘P于祥林嫂的文字描述時,想象出祥林嫂的形象屬于( )
A.再造想象 B.創(chuàng)造想象
C.無意想象 D.有意想象
9.在個體發(fā)展過程中,思維發(fā)展的順序為( )
A.具體形象思維、直觀動作思維、抽象邏輯思維
B.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
C.抽象邏輯思維、具體形象思維、直觀動作思維
D.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直觀動作思維
10.幼兒園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主要是指( )
A.購買大型玩具 B.安裝塑膠地板
C.合格的物質條件和良好的精神環(huán)境 D.選擇較清靜的場所
二、論述題
1.社會上很多家長有“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做為一個幼教工作者,從幼兒教育課程內容的角度看,你覺得應當給孩子一個怎樣的“起跑線”?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略。
2.D【解析】略。
3.A【解析】《兒童權利公約》提倡的四項原則包括:(1)兒童大利益原則;(2)尊重兒童權利與尊嚴原則;(3)無歧視原則;(4)尊重兒童觀點的原則。
4.A【解析】略。
5.C【解析】從遷移方向性來說,遷移既可以是順向的,即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稱為順向遷移。
6.D【解析】幼兒方位知覺的發(fā)展趨勢是:3歲辨別上下,4歲開始辨別前后方位,5歲開始能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左右方位,6歲幼兒雖然能完全正確地辨別上下前后四個方位,但以左右方位的相對性來辨別左右仍然感到困難。7歲才開始能夠辨別以別人為基準的左右方位,以及兩個物體之間的左右方位。
7.B【解析】略。
8.A【解析】再造想象是根據(jù)語言文字的描述或圖形、圖解、符號等非語言文字的描繪,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
9.B【解析】略。
10.C【解析】略。
二、論述題【答案要點】
1.作為幼教工作者應該給兒童這樣的一個“起跑線”:
(1)有助于兒童獲得基礎知識的內容。知識是智慧和文化的結晶,知識具有多種價值。它不僅能幫助兒童認識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還會通過這種認識影響他們的行動,比如避開危險、節(jié)約資源、從事有利于自己和他人健康的活動等。同時,知識還具有發(fā)展價值,是智力(如分類、概括等)發(fā)展、能力提高和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的基礎與前提。離開知識這種精神營養(yǎng)奢談促進發(fā)展是毫無意義的。
(2)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動方式的內容。兒童的基本活動從大類上看,也無非是生活、交往、學習等,具體又可分為自我服務、身體鍛煉、游戲、觀察、探索、交流、表達等等。各種活動都包含著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技能技巧。兒童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基本活動方式往往是存在于他們經(jīng)常進行活動中的。
(3)有助于發(fā)展兒童的智力和能力的內容。發(fā)展兒童智力和能力是幼兒園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課程內容中須包含這一部分,而且應占有相當?shù)谋壤?
兒童的智力和能力常常表現(xiàn)在解決問題時所遇到的問題中,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fā)展。解決問題一般要經(jīng)過幾個階段: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尋找線索——形成假設——用適當?shù)姆椒ɑ蚴侄悟炞C假設——得出結論,即解決了問題。對兒童來說,驗證假設要靠“做”。如果一個假設被“證偽”,即被否認,那么還需要提出新的假設,再次檢驗……多次反復,直至得出結論。因此,幼兒園課程應該包括那些能夠構成兒童的“問題”的內容,讓他們的智力和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提高。兒童的問題常常出現(xiàn)在生活中、游戲中、交往中和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
(4)有助于培養(yǎng)兒童情感態(tài)度的內容。這里的情感態(tài)度指的是對人、對事、對己的一種傾向性,它構成行為的動機,影響人的行為。
情感態(tài)度是伴隨著活動過程而產(chǎn)生的體驗,類似的體驗積累得多了,就形成了比較穩(wěn)定的傾向性。因此,原則上講,情感態(tài)度不是“教”出來的,它的形成是潛移默化的結果,更多屬于隱性課程。但這并不等于說課程無法對兒童的情感態(tài)度傾向施加影響。心理學的有關研究表明:態(tài)度一般可以通過三種途徑形成。①環(huán)境的同化作用;②經(jīng)驗的情緒效應;③理智分析。當兒童認識到并真正理解了某種事物或特定行為的實際含義時,會根據(jù)這種認識對它們形成“好”或“惡”的態(tài)度。只要我們依靠研究所揭示的有關規(guī)律,選擇適當?shù)膬热?,提供關鍵性的學習經(jīng)驗,兒童的情感態(tài)度同樣可以按照我們希望的那樣培養(yǎng)出來。
2025年教師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手機微信掃描左側二維碼,添加客服老師微信領取
復制鏈接
微信掃一掃
相關推薦:
手機登錄下載
微信掃碼下載
微信掃一掃,即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