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全國招教 2015 初中
一、單項選擇題(下列每題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意,將其選出并把其標號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校風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的統(tǒng)一體。
A.環(huán)境文化B.設施文化
C.精神文化D.規(guī)范文化
2.根據(jù)經(jīng)典條件反射作用理論,鈴聲可以誘發(fā)狗的唾液分泌反應,則鈴聲是()
A.條件刺激B.無條件刺激
C.條件反應D.無條件反應
3.下列選項中,屬于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的是()
A.對兒童的態(tài)度積極肯定,對兒童提出明確的要求
B.傾向拒絕和漠視孩子
C.對兒童缺乏基本的關注
D.不對孩子提出任何要求,讓其隨意控制、協(xié)調自己的一切行為
4.新課改倡導新型師生關系,新課程中具有現(xiàn)代師生關系的模式是()
A.合作模式 B.平等模式
C.管理模式 D.授受模式
5.認識的主觀性和客觀性,觀察的精細性與粗略性,思維的深刻性與膚淺性屬于()
A.性格的態(tài)度特征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情緒特征D.性格的意志特征
6.對民辦學校重大問題擁有決策權的是()
A.校長B.教職工代表大會
C.學校工會D.學校董事會
7.短時記憶的信息進入長時記憶的關鍵是()
A.復述策略B.精加工策略
C.組織策略D.元認知策略
8.()只強調訓練學生的思維形式,忽視知識的傳授。
A.傳統(tǒng)教育論B.實質教育論
C.形式教育論D.現(xiàn)代教育論
9.()即將已經(jīng)編定好的課程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A.課程實施 B.課程設計
C.課程管理 D.課程評價
10.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早由()提出。
A.費斯汀格B.奧蘇貝爾
C.阿特金森D.班杜拉
11.畫家的色彩鑒別能力屬于()
A.一般能力B.特殊能力
C.才能D.天才
12.中小學德育工作中常用的獎懲屬于()
A.榜樣示范法B.品德評價法
C.陶冶教育法D.說理教育法
13.()是我國中小學教學實踐長期以來普遍采用、廣為人知的一種教學模式。
A.傳遞—接受式 B.自學—指導式
C.情境—陶冶式 D.示范—模仿式
14.重視對情境關系的理解的遷移理論是()
A.形式訓練說B.共同要素說
C.經(jīng)驗類化說D.關系轉換說
15.()是態(tài)度的成分。
A.認知成分B.情感成分
C.行為成分D.意志成分
16.教師的根本任務是()
A.教書B.育人
C.帶好班級D.教書育人
17.培養(yǎng)勞動者是()
A.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總要求B.對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的具體要求
C.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特點D.學校的教育質量標準
18.常常用電吹風來吹頭發(fā),卻沒有想過用它烘干潮濕的衣服。這種情況屬于()
A.思維定勢B.功能固著
C.原型啟發(fā)D.醞釀效應
19.一般而言,能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的是()
A.懲罰B.表揚與獎勵
C.批評與指責D.失敗
20.美育的高層次的任務是()
A.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B.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C.形成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D.對美學的學習
二、填空題(在下列每小題的空格中填上正確答案。錯填、不填均不得分。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1.為使課程資源的篩選機制更好地發(fā)揮作用,須注意兩個重要原則:其一,;其二,適應性原則。
2.師德的靈魂是。
3.心理健康至少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無心理疾病;二是。
4.《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四條規(guī)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或者免除處罰?!?br />
5.課外輔導是上課的,是適應學生個別差異、貫徹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6.教師節(jié)是在年確立的。
7.人們通常說的“靈感”是的結果。
8.《安徽省中職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考核辦法(試行)》規(guī)定,師德考核每年次,與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年度考核同步進行。
9.不同學校開展校本教研活動的形式和途徑是多樣的、具體的,但一般都包含、、三個基本要素。
10.自我調控系統(tǒng)是人格中的內控系統(tǒng)或自控系統(tǒng),具有、、三個子系統(tǒng),其作用是對人格的各種成分進行調控,保證人格的完整、統(tǒng)一、和諧。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圖式
2.教學原則
3.教學效能感
4.課程標準
5.原型啟發(fā)
得分評卷人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1.簡述學生產(chǎn)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2.簡述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系。
3.簡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階段。
4.簡述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觀。
5.簡述態(tài)度與品德的培養(yǎng)方式。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試述泰勒原理。
2.試述成就動機理論及其教育啟示。
六、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15分)
城市學生杜某,大學畢業(yè)通過招教考試成為一名鄉(xiāng)村教師。在認真?zhèn)湔n、反復試講后,他心情忐忑地走上講臺,剛做完自我介紹,一男生突然站起來說道:“老師,我們條件不好,學習基礎又差,你會喜歡我們嗎?”杜老師沒有回答,微笑地看著他問:“你會不會嫌棄自己的家人?”男生馬上回答:“當然不會,一家人怎么會嫌棄呢?”杜老師轉向全班同學鄭重地說:“我既然成了同學們的老師,大家就成為了一家人,我當然不會嫌棄你們了。同學們只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卻沒有看到自己的長處,我們農(nóng)村孩子樸實、能吃苦,只要我們共同努力,都會成為優(yōu)秀學生的。老師喜歡你們,看好你們!”這一開場很快抓住了孩子們的心。
請從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角度對該教師的做法進行分析評價。
安徽省教師招聘考試押題試卷(九)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校風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tǒng)一體,是經(jīng)過長期實踐形成的。
2.A【解析】在經(jīng)典性條件反射作用中,剛開始是狗一看到食物就分泌唾液,這時食物是無條件刺激,分泌唾液是無條件反應。狗每次進食之前發(fā)出鈴聲,這時鈴聲是中性刺激,一段時間以后,狗不見到食物,只聽到鈴聲就會分泌唾液,這時鈴聲從中性刺激變成了條件刺激,分泌唾液成為條件反應。因此選A項。
3.A【解析】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的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處于一個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并給予孩子積極正確的指導。父母的這種教養(yǎng)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積極的性格,如活潑、自立、彬彬有禮、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思想活躍等。
4.A【解析】新課程提倡的師生關系是合作伙伴關系。
5.B【解析】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個體在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認知特點和風格,如主動感知或被動感知,習慣于看到細節(jié)還是看到輪廓等。
6.D【解析】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第十九條規(guī)定。
7.A【解析】略。
8.C【解析】形式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通過開設希臘文、拉丁文、邏輯、文法和數(shù)學等學科發(fā)展學生的智力,至于學科內容的實用意義則是無關緊要的。
9.A【解析】題干描述的是課程實施的概念。
10.D【解析】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論的心理學家是班杜拉。
11.B【解析】在某種專業(yè)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是特殊能力,它是順利完成某種專業(yè)活動的心理條件。
12.B【解析】品德評價法是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發(fā)展的方法。它包括獎勵、懲罰、評比和操行評定。
13.A【解析】略。
14.D【解析】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關系轉換說,認為遷移是學習者突然發(fā)現(xiàn)兩個學習經(jīng)驗之間關系的結果,是對情境中各種關系的理解和頓悟,而非由于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自動產(chǎn)生。
15.B【解析】態(tài)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隨態(tài)度的認知成分而產(chǎn)生的情緒或情感狀態(tài),是態(tài)度的成分。
16.D【解析】教師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
17.A【解析】教育目的中根本的問題是回答培養(yǎng)什么人的問題。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因素的制約,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學校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社會的積極建設者和勞動者。
18.B【解析】人們把某種功能賦予某物體的傾向稱為功能固著。
19.B【解析】一般而言,表揚與獎勵比批評與指責、懲罰和失敗能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因為前者能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反作用。
20.C【解析】美育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fā)展他們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情操與文明素養(yǎng)的教育。形成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高層次。
二、填空題
1.優(yōu)先性原則
2.關愛學生
3.有一種積極發(fā)展的心理狀態(tài)
4.從輕減輕
5.要補充
6.1985
7.直覺思維
8.一
9.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yè)引領
10.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
三、名詞解釋
1.圖式是指人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
2.教學原則是根據(jù)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過程規(guī)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
3.教學效能感一般指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行為和學習結果的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
4.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是課程計劃的分學科展開。
5.原型啟發(fā)是指從其他事物上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四、簡答題(答案要點)
1.(1)生理因素。遺傳、解剖、生理、生化和病毒等對精神疾病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都能起到作用。
(2)家庭因素。家庭不和睦,父母教育方式不統(tǒng)一或者父母素質低下,單親家庭等都能夠引發(fā)學生的心理問題。
(3)社會因素。不健康的報刊、雜志、書籍、游戲等大眾傳媒對學生產(chǎn)生了消極的影響,可能導致兒童的心理異常。
(4)學校因素。學校教育方法失當,應試教育理念使學生對學習和學校產(chǎn)生了厭惡情緒,嚴重的可能導致心理問題。
(5)心理因素。學生的厭學、離家出走、情感脆弱多是由于認知偏頗、情緒激動、意志薄弱、內心矛盾而產(chǎn)生的苦惱、困惑。
2.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既有一定的聯(lián)系,也有一定的區(qū)別。二者的關系如下:
(1)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聯(lián)系:教育方針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達,具有政策的規(guī)定性,在一定時期內具有須貫徹的強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針的若干組成要素之一。
(2)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區(qū)別:①“教育目的”是理論術語,是學術性概念,屬于教育基本理論范疇;“教育方針”則是工作術語,是政治性概念,屬于教育政策學范疇。同時,教育目的也屬于目的性范疇,而教育方針則屬于手段性范疇。②教育目的著重于對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做出規(guī)定,教育方針著重于對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方向提出要求。③教育目的有時是由社會團體或個人提出的,對教育實踐可以不具有約束力;而教育方針則是由政府或政黨提出的,對教育實踐具有強制性。④教育方針作為國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它對于教育工作產(chǎn)生的影響要大于教育目的,因為教育方針的內容中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規(guī)定,還涉及教育的性質和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途徑。
3.(1)“非關注”階段;(2)“虛擬關注”階段;(3)“生存關注”階段;(4)“任務關注”階段;(5)“自我更新關注”階段。
4.(1)全面發(fā)展的教學觀;(2)交往與互動的教學觀——教學不只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更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3)開放與生成的教學觀——教學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zhí)行的過程,更是課程創(chuàng)生與開發(fā)的過程。
5.(1)有效的說服;(2)樹立良好的榜樣;(3)利用群體約定;(4)價值辨析;(5)給予適當?shù)莫剟詈蛻土P。
五、論述題(答案要點)
1.(1)泰勒原理的實質是以目標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稱為“目標模式”。
(2)泰勒是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家,他于1949年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關于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①學校應當追求哪些目標(學校應當追求的目標);②怎樣選擇和形成學習經(jīng)驗(選擇和形成學習經(jīng)驗);③怎樣有效地組織學習經(jīng)驗(有效地組織學習經(jīng)驗);④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以實現(xiàn)(課程評價/評價結果)。
(3)目標模式的大優(yōu)點是注重目標的重要性,其整個課程開發(fā)過程都是圍繞目標來進行的。目標模式提出了一個有章可循的實踐模式,便于操作。目標模式也有其自身的缺陷:①目標行為化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情感、審美道德這樣一些重要的目標很難直接通過行為表現(xiàn)出來。②目標模式輕視課程設計過程與實施過程,不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從而壓抑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等。③目標模式過于注重目標而忽視了過程。
2.(1)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成就動機是指個體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愿望或趨勢。阿特金森把個體的成就動機分為兩類:力求成功的動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獲取成就,即通過各種活動努力提高自尊心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成功概率為50%的任務是他們有可能選擇的。避免失敗者則往往通過各種活動防止自尊心受傷害和產(chǎn)生心理煩惱,傾向于選擇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任務。
(2)成就動機理論的教育啟示:①在教育實踐中對力求成功者,應通過給予新穎且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安排競爭的情境,嚴格評定分數(shù)等方式來激起其學習動機;②對于避免失敗者,則要安排少競爭或競爭性不強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則要及時表揚并給予加強,評定分數(shù)時要求稍稍放寬些,并盡量避免在公共場合下指責其錯誤;③由于力求成功的動機比避免失敗的動機具有更大的主動性,因此,對學生還應增加他們力求成功的成分,使他們不以避免失敗為滿足,而以獲取成功為快樂,這樣才能真正調動一個人的積極性。
六、案例分析題(答案要點)
杜老師的做法體現(xiàn)了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中愛崗敬業(yè)、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的要求。
(1)愛崗敬業(yè)是教師職業(yè)的本質要求。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須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zhèn)湔n上課,不得敷衍塞責。案例中的杜老師“認真?zhèn)湔n、反復試講”,才“心情忐忑地走上講臺”,說明他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十分認真,對自己要求嚴格;從他回答學生的話中,可以看出他真心熱愛自己的工作,做到了愛崗敬業(yè)。
(2)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這要求教師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案例中杜老師面對學生的問題,他鄭重的態(tài)度和真誠的回答都表現(xiàn)出了他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我既然成了同學們的老師,大家就成為了一家人……只要我們共同努力,都會成為優(yōu)秀學生的。老師喜歡你們,看好你們!”這些話語無不透露著杜老師對學生們的關愛,同時又蘊含著對學生們的要求和期望,正是嚴慈相濟的生動表現(xiàn)。
(3)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坝恕笔墙處熉殬I(yè)勞動的本質,通過“教書”的途徑,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是教師工作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師須對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案例中杜老師針對自認為“條件不好,學習基礎又差”的學生,先用對家人的感情來讓學生體會自己的一片赤誠,接著又夸獎他們“樸實、能吃苦”來打消學生們的自卑心理,后還鼓勵學生們努力學習,這“很快抓住了孩子們的心”。顯然杜老師的一番話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自信,有了信心,就邁出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步,達到了教書育人的目的。
2025年教師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 公告資訊
- 學習答疑
- 1對1指導
- 筆試資料
- 面試技巧
- 公開講座
手機微信掃描左側二維碼,添加客服老師微信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