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教師資格證 2023
掃碼添加專屬備考顧問
? 0元領取考點真題禮包
? 獲取1對1備考指導
一、單選題
1.在大班下學期幼兒園可以( )
A.帶領大班幼兒參觀小學
B.布置小學化,不設游戲區(qū)角
C.采取小學作息制度,一天6節(jié)課
D.布置至少2個小時的家庭作業(yè)
2.春天來了,教師帶領幼兒去公園觀賞桃花,回來后組織幼兒交流桃花的特征,教師在這次活動中使用的教學方法是( )
A.操作法和討論法
B.觀察法和討論法
C.觀察法和游戲法
D.游戲法和討論法
3.( )兒童已能初步辨認紅、橙、黃、綠、藍等基本色,但在辨認混合色或近似色時,往往較困難,也難以說出顏色的正確名稱。
A.幼兒前期(1~3歲)
B.幼兒初期(3~4歲)
C.幼兒中期(4~5歲)
D.幼兒晚期(5~6歲)
4.以下急救措施中,不正確的是( )
A.動脈出血時,用手指或者手掌壓住出血部位的上端
B.骨折有傷口出血時,應先固定,再止血和清洗創(chuàng)口
C.開放性骨折時,不要將外露斷骨推入傷口
D.傷骨固定時,應露出手指或腳趾,以觀察血液循環(huán)情況
5.能通過即興哼唱、即興表演或給熟悉的歌曲編詞來表達自己的心情。該歌唱能力目標適合( )
A.托班
B.小班
C.中班
D.大班
二、活動設計題
請設計一節(jié)大班數(shù)學活動《我們來測量》。要求寫明:活動設計意圖、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重難點、活動過程。
【參考答案解析】
一、單選題
1.A【解析】A選項做法可以讓幼兒了解小學的生活,激發(fā)幼兒上小學的愿望。B、C、D三個選項的做法過于小學化,不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的水平和特點。
2.B【解析】觀察法是指兒童在教師或成人指導下,有目的地感知客觀事物的過程和兒童自發(fā)的觀察過程。討論是指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提出交流話題,引導幼兒在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圍繞話題各抒己見,辨明是非真?zhèn)危源颂岣哒J識或弄清問題的方法。教師帶領幼兒去公園觀賞桃花運用的是觀察法,回來后教師組織幼兒交流桃花的特征運用的是討論法。
3.B【解析】幼兒初期(3~4歲),已能初步辨認紅、橙、黃、綠、藍等基本色,但在辨認紫色等混合色和藍與天藍等近似色時,往往較困難,也難以說出顏色的正確名稱。
4.B【解析】動脈出血時,用手指、手掌或拳頭壓迫出血管的上端(近心端),將血管壓住,阻斷血液流出。該法的優(yōu)點是止血迅速,適用于出血量大、緊急情況時,但不適宜長時間使用。如果骨折為開放性骨折伴有出血,首先要進行止血處理。肢體骨折時使用薄木板將傷肢固定,木板的長度必須超過傷處的上、下兩個關節(jié)。在傷肢上墊一層棉花或布類,用三角巾或繃帶把木板固定在傷肢上,將傷肢的上、下兩個關節(jié)都固定住。例如,前臂骨折,要將腕關節(jié)和肘關節(jié)都固定,使斷骨不再有活動的可能。露出手指或腳趾,以便觀察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若指、趾蒼白,發(fā)涼,表示繃帶捆得太緊,應放松繃帶,重新固定。如果皮肉破損,斷骨露在外面,不要把斷骨強行還納回去??缮w上干凈紗布(傷口上不要涂紫藥水等有顏色的藥水)然后做簡單固定,送傷者去醫(yī)院。
5.C【解析】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藝術領域中,指出“4~5歲的幼兒能通過即興哼唱、即興表演或給熟悉的歌曲編詞來表達自己的心情”。4~5歲兒童屬于中班。
二、活動設計題
我們來測量(大班)
(一)活動設計意圖
最近發(fā)現(xiàn)孩子比較喜歡用手或者借助其他工具測量桌子有多長,喜歡比較誰的身高高等,針對孩子的興趣特點,我特意組織了《我們來測量》的活動。
(二)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并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shù)據(jù)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三)活動準備
(1)每兩人一張桌子;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布條、紙條等);
(3)記錄表、筆。
(四)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
活動難點:學會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五)活動過程
1.導入,引出主題
導入語:我們馬上要搬到新的幼兒園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現(xiàn)在請小朋友們幫一個忙,測一下我們的桌子長的邊到底有多長??墒俏覀儧]有尺子,你們說怎么辦呢?
2.學習正確自然測量的方法
過渡語:對,我們可以用好多材料來進行測量,在你們凳子底下有一支鉛筆,現(xiàn)在就請你用這只鉛筆先來測一測自己桌子的長邊,記住自己測到的數(shù)字。
(1)集體測量,并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用鉛筆測到了幾段?是怎么測量的?(個別幼兒邊講解邊示范)
(2)教師總結
師:我們測量時,使用的工具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后測下一段時工具的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能測得比較準確些。
過渡語:剛才我們用鉛筆測量了桌子的長度。老師又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其他的測量工具,而且還準備了每人一張記錄表,把每種工具測到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3.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出示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表,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記錄什么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shù)據(jù))
(2)提出測量要求
師:現(xiàn)在請你們選擇相應的工具對桌子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測到的數(shù)字記錄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時間不夠可以選擇其中的兩種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3)幼兒進行測量
(4)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shù)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shù)就越多。
復制鏈接
微信掃一掃
相關推薦:
手機登錄下載
微信掃碼下載
微信掃一掃,即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