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教師資格證 2018
掃碼添加專屬備考顧問
? 0元領取考點真題禮包
? 獲取1對1備考指導
2018教師資格考試模擬試卷:初中《物理學科知識與能力》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8小題,每小題5分,共4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如圖為初中物理某教材的片段,該片段用于演示的是( )
7.關于點電荷和元電荷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只有很小的球形帶電體才叫做點電荷
B.帶電體間的距離比它們本身的尺寸大得多,以至帶電體的形狀和大小對它們之間的作用力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時,帶電體就可以視為點電荷
C.元電荷就是電子
D.帶電體的電荷量可以是任意數(shù)值
8.關于物理量或物理量的單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9.以初中物理“透鏡”為例,簡述三種新課導入的方法。
10.以初中物理“阿基米德原理”為例,簡單介紹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提問猜想。
三、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1題20分,第12題30分,共50分)
11.案例:
下面是某位同學對一道習題的解答。
問題:
(1)指出該生解題中的錯誤之處,分析產(chǎn)生錯誤的原因,并給出正確解法。(10分)
(2)給出一個教學思路,幫助該生正確解答此類問題。(10分)
12.案例:
某教師講授完“二力平衡”的平衡狀態(tài)后,需要讓學生“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教學片斷如下:
師:當一個物體處于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時候,我們就說它處于平衡狀態(tài)。那么當一個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我們?nèi)绾螖喽ㄎ矬w是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呢?下面我們來通過實驗研究這個問題。大家開始閱讀書上關于實驗的敘述,學習實驗的步驟。
生:老師,書上說“保持兩托盤里的砝碼質(zhì)量相等,把小車在水平桌面上扭轉(zhuǎn)一個角度后釋放”。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呀?
師:先往下看,看完了,我統(tǒng)一講。
師:大家都看完了吧?這個實驗就是改變兩邊的砝碼質(zhì)量然后觀察小車的運動狀態(tài),從而判斷是否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保持兩托盤里的砝碼質(zhì)量相等時,小車處于靜止狀態(tài),所以它是平衡的。使兩托盤里的砝碼質(zhì)量不相等,小車就會運動,而且受力不為零,所以不是勻速直線運動,那么就不是平衡狀態(tài)。然后將小車扭一下,小車又會轉(zhuǎn)回原來的位置,說明二力平衡時,兩個力一定是在同一條直線上的?,F(xiàn)在,我將實驗現(xiàn)象告訴大家了,大家將實驗現(xiàn)象填入表格中。然后,總結(jié)二力平衡的規(guī)律。
問題:
(1)對上述課堂實錄進行評析。(15分)
(2)請設計一個新的教學片斷,以改進上述問題。(15分)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12分,第14題28分,共計40分)
13.材料:
題目:
(1)為何不使用鐵做導線?(4分)
(2)基于上述實驗,以師生交流對話的形式設計一個教學片段。(8分)
14.閱讀材料,根據(jù)要求完成教學設計任務。
材料一:《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版)》中關于“電流的測量”的內(nèi)容要求:“知道電流。會使用電流表測電流?!?/span>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書中有關“電流的測量”的實驗如下:
材料三:教學對象為初中三年級學生,前面學習過電流和電路,知道電流的概念。
任務
(1)實驗室用電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分別是多少?(4分)
(2)根據(jù)上述材料,完成“電流的測量”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求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過程(要求含有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可以采用表格式或敘述式)等。(24分)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C。解析:光會在水流的內(nèi)壁多次反射后在地面射出,光導纖維也是利用這個原理來遠距離傳輸光信號。
2.【答案】C。解析:沿電場線方向電勢降低,所以A選項錯誤;據(jù)場強大小與電場線疏密程度關系,可知B答案錯誤;電場力總是指向運動軌跡的內(nèi)側(cè),據(jù)圖中電場線方向可知,帶點粒子所受電場力沿電場線方向,則該粒子帶正電,所以C答案正確;帶點粒子從A電到B點電場力做負功,帶點粒子的電勢能增加,則D答案錯誤。
3.【答案】C。解析:甲木塊與彈簧接觸后,由于彈簧彈力的作用,甲、乙的動量要發(fā)生變化,但對于甲、乙所組成的系統(tǒng)因所受合力的沖量為零,故動量守恒,AB錯誤C正確;甲、乙兩木塊所組成系統(tǒng)的動能,一部分轉(zhuǎn)化為彈簧的勢能,故系統(tǒng)動能不守恒,D錯誤。
4.【答案】A。解析:A、路程是標量,位移是矢量。故A正確。B、給定初末位置,路程有無數(shù)種可能,位移只有一種。故B錯誤。C、當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故C錯誤。D、路程是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位移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故D錯誤。故選:A。
5.【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物體受力的分析,AB物體雖然與墻壁接觸,但沒有擠壓作用,因此下滑中不受摩擦力作用,AB之間也不存在作用力,二者加速度相同,故它們都只受重力;A正確。
6.【答案】C。解析:當兩力方向相同時,合力大,兩力方向相反時,合力小,所以θ角從0°逐漸增大到180°的過程中,合力F從大逐漸減小到小,C正確。
7.【答案】B。解析:當帶電體的形狀對它們間相互作用力的影響可忽略時,這個帶電體可看作點電荷,與電荷本身大小無關,故A錯誤;帶電體間的距離比它們本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至帶電體的形狀和大小對它們之間的作用力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時,帶電體就可以視為點電荷,故B正確;元電荷是與電子的電荷量數(shù)值相等的電荷量,但不是電子,故C錯誤;帶電體所帶的電量只能是元電荷的整數(shù)倍,故D錯誤。所以B正確,ACD錯誤。
二、簡答題
9.【參考答案】
(1)演示實驗導入:老師準備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請一個視力正常的學生試戴這兩種眼鏡,并請他說出自己的感受。
老師引導學生討論總結(jié)。引入本節(jié)課關于這兩種透鏡對光的作用。
(2)生活實例導入:在生活中你用過或見過哪些鏡子?
學生與老師一起討論并列舉出各種鏡子:穿衣鏡、三棱鏡、哈哈鏡、廣角鏡、平角鏡、老花鏡、近視眼鏡等。
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分類:平面鏡、透鏡。學生認識老花鏡、近視眼鏡是透鏡。引入新課。
(3)設置情境導入:展示古代“用冰取火”的圖片。用冰塊制成中間厚、周邊薄的圓餅,正對著太陽,把易燃的艾草放在太陽光的會聚點上,便能將其點燃。提出問題:為什么這樣的“冰圓餅”能夠取火?引入新課。
10.【參考答案】
(1)首先通過故事,讓學生有感性認識。讓學生閱讀阿基米德的靈感,兩千多年以前,希臘學者阿基米德為了鑒定金王冠是否是純金的,要測量王冠的體積,冥思苦想了很久都沒有結(jié)果。一天,他跨進盛滿水的浴缸洗澡時,看見浴缸里的水向外溢,他忽然想到: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不就是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嗎?
(2)實際操作,讓學生實踐。讓學生做將空易拉罐按入水中的實驗,進一步體會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跟物體排開水的體積的關系。
因為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就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所以我們就把決定浮力的兩個因素就改成: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
(3)理性思考,提出疑問。
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跟液體的質(zhì)量有什么關系?跟液體的重力有什么關系?進一步思考浮力和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可能是什么關系呢?
明確實驗要探究的問題就是浮力的大小跟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
三、案例分析題
11.【參考答案】
(1)該生的錯誤主要在于沒有讀清楚題目當中所給條件是露出液體的體積,而非浸沒在液體當中的體積。錯誤的原因主要在于審題不仔細,馬虎大意。
12.【參考答案】
(1)①這是一個探究實驗,對于科學探究實驗過程,需要經(jīng)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jù)、分析與論證、評估等過程。該教師的教學過程仍然沒有跳出灌輸式的思維。教學過程沒有體現(xiàn)學生主動探究。過程與方法目標沒有體現(xiàn),學生依然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是主動地尋求答案,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佳,能力沒有提升。
②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及時給予解答,沒有營造平等、互動的學習氛圍。
③教師直接將實驗現(xiàn)象告訴學生,沒有探索過程,只是機械的記憶,沒有有效開展研究性學習,沒有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影響學生學習效果,打擊學生學習興趣。
(2)教學片段:
師:剛才我們說若一個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就說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就說物體受到的幾個力平衡。在平衡狀態(tài)的物體中,二力平衡是其中簡單的情況,即,只受兩個力保持平衡狀態(tài)。那么,任何物體受兩個力都能保持平衡狀態(tài)嗎?二力平衡有什么條件嗎?現(xiàn)在我們來探究這個問題。(板書:二力平衡的條件)
師:首先我們要保持物體只受兩個力,這個比較簡單,大家看到書上的圖也能明白應該怎么操作,不過在這里老師要讓同學們猜想一下,二力平衡都有哪些條件呢?
生:兩個力相等!
師:很好,這很可能是一個條件,還有沒有其他的條件呢?
生:(沉默)
師:看來大家跟我一樣,都認為兩個力相等是顯而易見而又唯一的條件,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實驗一下。若要驗證平衡條件,只需要總結(jié)小車保持平衡狀態(tài)時的受力情況即可?,F(xiàn)在,我們分組進行實驗。分別探究小車兩側(cè)受力相等以及受力不相等的運動狀態(tài)。
生:如何判斷受力相等呢?
師:這位同學問的非常好!如果用手拉,又難以測量,又難以保持穩(wěn)定,所以我們使用砝碼,利用砝碼的重力來代表對小車的拉力。準備好了嗎,開始實驗。
生:(開始動手實驗)
師:實驗結(jié)果出來了嗎?誰能跟我說一下?
生:受力相等時保持靜止,受力不等時會開始運動。
師:很好??磥恚芰ο嗟仁钦_的。大家思考一下父母在開車時雙手旋轉(zhuǎn)方向盤,是不是受力相等、方向相反的情況?
生:(若有所思)是。
師:大家講兩邊托盤的砝碼質(zhì)量調(diào)整成為相等的情況,讓小車保持靜止,然后將小車水平旋轉(zhuǎn)90°然后釋放。發(fā)生了什么?
生:小車旋轉(zhuǎn)了!
師:這時小車處于平衡狀態(tài)嗎?
生:不處于。
師:很好,大家觀察得都很仔細,現(xiàn)在將各自的實驗現(xiàn)象填入表格中,我們一起總結(jié)二力平衡的條件……
四、教學設計題
13.【參考答案】(1)鐵的電阻高,使用鐵做導線會造成比較大的損耗。
(2)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nèi)绻屑氂^察過我們之前實驗時用過的導線,就會知道,我們使用導線的內(nèi)部,都是銅。我們知道銅是導體,可以導電,但為什么不使用同樣也是導體并且價格更低的鐵做導線呢?
生:可能鐵比較沉吧。
師:我們學過密度,查一下密度表就可以知道,銅的密度比鐵高,也就是說,銅比鐵更沉。顯然這其中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同學們仔細觀察接下來的這個實驗。這里有兩根長短、粗細相同的銅絲和鎳鉻合金絲?,F(xiàn)在我依次將他們接入電路。大家觀察實驗現(xiàn)象。
生:小燈泡亮度變了。
師:上面這根是銅絲,下面的是鎳鉻合金絲,哪個的小燈泡亮度更亮啊?
生:銅絲的。
師:沒錯。這兩個金屬絲都是導體,都能夠?qū)щ?,但是他們對于電流的阻礙作用不同,我們稱之為,電阻不同。銅絲的電阻小,鎳鉻合金絲的電阻大,對電流阻礙大,小燈泡就暗一些。
14.【參考設計】
(1)一個量程為0~3A,分度值為0.1A;還有一個量程為0~0.6A,分度值為0.02A。
(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電流的大小,知道電流的單位、符號及單位換算,了解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用電器的工作電流;認識電流表,知道正確使用電流表的規(guī)則,并能用電流表測電流。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實驗使學生掌握電流表的使用方法,培養(yǎng)學生使用電學儀器的技能和良好習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合作能力,逐步形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與協(xié)作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電流的強弱;以及學會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的大小。
教學難點:正確使用電流表測電流。
三、教學方法
演示實驗法、啟發(fā)提問法、類比法
四、教學過程
復制鏈接
微信掃一掃
相關推薦:
手機登錄下載
微信掃碼下載
微信掃一掃,即可下載